在患难中也能享受的盼望 – 张大卫


1. 因信之人所享受的平安恩典

张大卫牧师在讲解罗马书第5章3-5节之前,先强调必须先看看第1节和第2节。罗马书5章1-2节展示了相信耶稣基督而被称义之人能获得怎样的恩惠。第1节写道:“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这说明被称义的信徒已经从过去罪责的束缚中得到了释放,与神和好。对此,张大卫牧师解释说:“曾被罪责折磨、痛苦不堪的人,如今在基督里从罪中得了自由,并且与神同享真正的平安——这是被称义之人的第一大福分。”这正指向我们在基督里脱去罪责后,神所赐给我们的新和平,亦即能够与神的心同在、同行的平安。保罗也正是基于“我们既因信称义”这个前提,宣告了借着耶稣基督所得到的“和平之福”。

接着,张大卫牧师留意到罗马书5章2节:“我们又借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其中,“得进入这恩典”意味着原本身处罪中的人,根本不敢进入的领域——如同至圣所那样的圣洁空间,如今却可以坦然地进去敬拜神。对此,张大卫牧师解释说:“若我们这些罪人已被释放,那接下来就能获得进入御前、进入神面前的力量,不是吗?”在旧约时代,圣所和至圣所分隔的殿制中,任何人都无法随意进入至圣所;但如今因基督的代赎大功,我们得以从罪中被洗净,能够自由地来到神的同在面前。保罗将之称为“进入这恩典”,并且在这因信而得的神圣领域里,我们可以仰望并欢喜于神的荣耀。张大卫牧师还补充说:“虽然有时说‘船从狭窄的港口驶向广阔海洋’的比喻也不错,但恐怕‘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却反而回到平静的港湾,抛锚停靠’的那种安稳感更切合实际。”正如如此,基督徒的生活是离开被罪责压迫的状态,进入神的和平,并进一步在恩典之地渴望并欢喜地盼望神的荣耀。

然而,张大卫牧师指出,罗马书5章1-2节中提到的这些惊人恩典并不是全部。保罗紧接着在罗马书5章3节以“不但如此”这句话开头,说明“因信称义之人所享受的福气还不止于此”。这正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宣告。我们因被称义而脱离了罪,得享真平安,看起来似乎从此一切都一帆风顺,但保罗十分清楚,基督徒的生活其实潜伏着无数患难。对此,张大卫牧师强调:“如果有人说‘既然我们信了耶稣、成了神的儿女,从今以后就只会有好事发生’,那绝不符合圣经的教导。”耶稣在登山宝训里也说过“要进窄门”,《使徒行传》14章22节保罗也明言:“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这充分显示了我们在信仰道路上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冲突和痛苦。关键在于,对在基督之外的人来说,患难仅仅是患难本身,只有毁灭和绝望;但对在信心之中的人来说,患难会生出忍耐,忍耐又生出老练(即“品格”或“试炼过的信心”),最后导致更坚固的盼望。

保罗在罗马书5章3节断言:“我们也在患难中欢欢喜喜。”从世俗眼光看,患难绝不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注意这里隐藏的深刻“反差与奥秘”。因为因信称义之人所经历的患难,不再是毁灭或绝望的终点,反倒会在其中造就出忍耐,最终将我们带往更高的属灵阶段。张大卫牧师也在此引用了撒种的比喻:种子若落在好土里,为了结出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果实,就需要忍耐的时间。果子并不会一瞬间成熟,同样,信仰之路也需要忍耐的历程才能完成。因此罗马书5章4节里保罗说:“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背后蕴含了神逐步炼净并引领我们走向更大荣耀的旨意。

那么,患难是不是白白而来的?绝不是。圣经各处都传达着同样的信息。例如在《雅各书》1章2节,使徒雅各也劝勉:“我的弟兄们,你们若遭遇百般试炼,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当下遭遇的试炼并非毫无意义地折磨我们,而是终将坚固我们的信心,促使我们得以完备无缺。此外,《彼得前书》1章6-7节也如此宣扬:“你们虽是暂时忧愁,但却要大大喜乐……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炼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张大卫牧师进一步解释:“苦难愈深,我们对神帮助的期待就更为迫切。在这过程中,我们学会‘只依靠神’。因此,对神所爱的人而言,患难最终是一种宝贵的操练。”

需要强调的是,张大卫牧师所要凸显的并非“患难本身的贵重”,也不是患难具有“拯救人的奇异力量”。而是在信心之中、已经“被称义”的基督徒所遭遇的患难,能使他的生命更加成熟,并产生更大的盼望。在《哥林多后书》第1章,保罗谈到他在亚西亚遭遇的患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以致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以为自己是被判死刑的。”然而,保罗却在其中体会了“神的安慰”,并得到一个极其宝贵的领悟:“要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张大卫牧师总结说:“保罗所说的患难并不只是指他个人所经历的极度痛苦,还包括在那些极端处境中,依旧能展望神国度的信心视角。对信徒而言,患难往往是让我们经历‘神更大计划’的过程。”

张大卫牧师还警告:若错误地理解“我们在患难中也欢喜”这段经文,把它当成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或对痛苦的麻木态度,就大错特错了。圣经所说的“在患难中也喜乐”,绝不是要人忽视或无视现实中的艰难与悲伤,而是要人相信:“我们正行走在通往盼望的路上,当前的患难在这一旅程中是必要的过程。”因此,张大卫牧师说,这才是“最真诚、最实际的喜乐”。虽然在人的层面上,我们注定要经历痛苦和悲哀,但对已被称义的人来说,有保证的荣耀未来存在;这对未来的确据足以压倒我们眼前的困境,于是我们能在患难中仍然欢喜。

当然,我们的罪性往往很难轻易接受这一点。张大卫牧师提到,即便因信称义,我们依然常常存有“无情、忘恩”的心态。法律上被宣告无罪的人自然会欢呼喜乐;但在灵性的层面,我们“被称义”这一恩典更是何等奇妙,却往往习以为常、心如止水。所以张大卫牧师引用了《马太福音》第11章里耶稣指责“这无情的一代”时的场景:“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这是指出,当主的恩典与慈爱倾倒下来时,我们却不感动;当应当悔改时,我们的心也不动。然而罗马书第5章所给出的结论很清晰:“我们在患难中也欢喜”这个事实,本身就是被称义之人的明显特征。张大卫牧师屡次强调:“能在患难中仍然喜乐,正是得救之人的证据,也是与神和好之人的记号。”


2. 中的忍耐,以及的盼望

张大卫牧师认为,罗马书5章3-5节的核心可以简要归纳为“患难 → 忍耐 → 老练 → 盼望”这样一个架构。这清晰地揭示了基督徒真实信仰旅程的动力结构。它并不是“有患难就有盼望”这样简化的逻辑,中间必然要经过“忍耐”和“老练”两个关键阶段。“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之所以成立,是指在信心里愿意接受并走完这全部过程的人,才能最终收获盼望,并非任何患难都会自动导向盼望。

忍耐,简单说就是“忍受并坚持”,但圣经所讲的忍耐并非消极和屈辱的默默承受。张大卫牧师指出:“若没有对未来的信心,忍耐根本不可能。”就像撒种的农夫要忍耐地等候庄稼收成,在基督信仰里也是如此:“纵然眼下被困境所遮蔽,但仍因神必将赐下果实而耐心等待。”这才是忍耐的本质。所以我们不放弃对未来的盼望,不放弃对现今困境的坚守,因为“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希伯来书11章1节),我们对“所望之事”有把握,因此甘心忍耐。张大卫牧师将此形容为“未来的荣耀吞噬了现在”。也就是说,一旦眼睛看见将来所要显现的荣耀,就会觉得此时的患难不过是轻微、短暂的,我们因而不再把苦难仅仅视为苦难,而视之为“神在我们生命中必要的工作阶段。”

通过忍耐得到的另一个益处是“老练”(或说“被试炼过的品格”)。张大卫牧师进一步解释老练时说:“就像从泥土里提炼黄金一样,我们的信心有时也必须要在熔炉般的试炼中,经过不断提纯,才能成为真正的纯金。”《彼得前书》1章6-7节中提到:“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同样,希伯来书12章8节也说,没有受管教的人就是私生子,不是儿子。这意味着神所爱的儿女,必然会接受到祂的试炼。张大卫牧师指出:“虽然我们害怕试炼本身带来的痛苦,但事实上,这正是神把我们塑造成真儿女、培养信心深度和成熟度的必经之路。”他说:“如果一个信仰要真正产生深度与成熟,就必须有某些时刻穿越这烈火般的试炼。”

老练使我们更加纯净和坚固。张大卫牧师用日常生活比喻:“涩涩的柿子经过成熟过程才会变甜;腥味的鱼在适当的烹饪过程中才能变成美味。我们内在那些粗糙之处——血气、愤怒、放纵等——都需要在神面前不断地被除去和炼净,才会真正成为神所喜悦的人。”并举摩西为例:若没有米甸旷野四十年的操练,他无法成为带领民族的领袖。“在旷野牧羊四十年的日子里,摩西的血气和暴力个性经炼净而变得温柔谦和,正因如此他才预备好带领出埃及的重任。”不过,他也提到摩西因“再次击打磐石”那一刻没能战胜血气,结果无法进入迦南,警戒我们必须坚持到底。

通过这一切过程所结出的终极果实就是“盼望”。在信心中经历患难,让我们产生忍耐;忍耐带来老练;老练又把我们引向盼望。张大卫牧师特别指出,“盼望”并非模糊的乐观思想,而是对“神要成就未来荣耀”的确实把握。这才是支撑信徒生活的最强动力。罗马书5章5节说:“盼望不至于羞耻”,对此张大卫牧师尤为关注。当时保罗被囚、教会受逼迫,许多带领者殉道,从外表看似乎根本看不到任何盼望。甚至《提摩太后书》中提到保罗身陷囹圄时,人们都离弃他,一些人也以他为耻。但保罗却无比坦然地说:“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这盼望并非人自己制造出的不确定幻想,而是基于“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这个坚固的基础。

张大卫牧师在这段经文上解释说:“圣灵并非只是让我们情绪高涨的某种力量;圣灵是真实地把神的爱浇在我们心里,使我们在任何境况下都能记得并抓住那爱。”在世俗看来,苦难会让我们退却甚至绝望,但最有力、最核心的驱动正是借着圣灵所赐的对神之爱的把握。因此保罗也能满怀把握地说:“从人的眼光看,我在监里是可耻的,但我并不以此为耻。因为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托的。”张大卫牧师引用了《提摩太后书》中的“你不要以我这为主被囚的为耻”,指出我们可以从保罗以及教会在患难中的例子看到:当我们面对患难时,该如何持守事奉者的态度、教会该如何面对逼迫?即使福音在世上暂时看不见辉煌,借着圣灵浇灌的神爱也会始终支撑我们。所以保罗才会说:“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并邀提摩太也同样不要惧怕逼迫或者羞辱。

所以,罗马书5章1-5节所呈现的整体图景在此达到一个结论:“我们既因信称义”这一前提之下,我们从罪责的枷锁中解脱,与神和好;进而站在恩典之中,欢喜仰望神的荣耀;并且即便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多样的患难,对在基督里的人而言,那些患难不会让我们绝望,反倒成为催生忍耐、老练,最终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盼望的养料。最后,这盼望并不是空想,因为神借着所赐的圣灵,将祂的爱真实地浇灌在我们心里。对此,张大卫牧师强调:“若没有‘借着圣灵浇灌在我们心中的神爱’这个决定性实质,整个过程都无法实现;如果没有这爱,患难还是患难,忍耐也仅仅是痛苦的煎熬。但因着这爱被浇灌,我们才得以在患难中仍能喜乐,看似不可能的道路也能走下去。”

更重要的是,这盼望是建立在“我们已经因信称义”这个根基上的。张大卫牧师提出:“正因为我们的救恩和称义是牢不可破的根基,所以任何试炼都无法成为我们最终被定罪或灭亡的原因。”若我们以为仍身负罪责,就会把患难看作神降下的刑罚,无法从中学到忍耐或老练,只会陷于失败感和自暴自弃。但保罗在罗马书5章1节里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既因信称义”,已与神和好,因此任何患难都不可能成为“神不爱我们”的证据。反倒恰恰相反,它是神带领我们迈向更美好未来的一环。如此一来,我们对患难的态度便彻底改变。张大卫牧师总结:“单单因为我们被称义这一点,我们就已足可欢喜;而这种喜乐成为我们面对当前苦难及指向未来荣耀的力量。”

因此,罗马书5章3节以后的信息可以提炼如下:“患难会来,但不要灰心。因为患难会带出忍耐,忍耐又带来老练,而老练最终引向更大的盼望。这盼望绝不会令我们羞愧,因为神借着所赐的圣灵把祂的爱浇灌在你们心里。”在这里,张大卫牧师特别提醒,“我们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改变的视角”正蕴含在这句话里。世俗的观念把患难看作灾难,但信心的眼光则透过患难看到炼净人的过程。正是这根本的解释转变,让我们能够“在患难中仍欢喜”,并显明了我们与世俗的区别,也展现了“被称义之人”的真正身份。

最后,张大卫牧师再次强调罗马书5章5节所说的“圣灵浇灌”的重要性,同时提醒这并不单指外在的神迹或恩赐。“圣灵将神的爱浇在我们心里”,本质上意味着“因着耶稣基督十字架所彰显的神爱,信徒能够在全人层面真正领会并经历”。因此,当患难和试炼来临时,只要我们对这爱满怀确据,就不至于倒下,因为我们的心里已经被这爱充满。张大卫牧师说,这也是“使原本似乎远离我们的神真正变得亲近,使福音的真髓在生活中扎根的关键”。若我们心里没有神的爱,就算拥有很多教义知识,或外在看似敬虔,但在苦难面前仍会严重动摇。但若有圣灵所浇灌的神爱充满,就能像保罗被囚时仍然不感到羞耻,反而说“我深信神能保全我所交托的”,我们也能在任何境况里与神同行,享受喜乐。

在此,张大卫牧师也喜欢引用现实中信徒的见证来说明。当他所牧养的地方教会遭遇无数患难时,人们常常动摇:经济危机、人际冲突、世俗谴责,各种“窄路”轮番出现。但每当他们坚守“神还会开另一个门”的信心,特别是在最艰难必须坚持到底的时刻,盼望反而愈发清晰。通过在会众间彼此分享这样的见证,他们多次见证了令人惊叹的复兴与成长。从而再次验证了保罗所言“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的真理。事实一再证明,“盼望并不叫人羞耻”——张大卫牧师回顾说,“牧会的现场绝不轻松,但患难并没有摧毁教会,反倒炼净了教会,塑造了会众的信心,使之如精金一般。”

这正是信仰的“悖论”所在。看似要压垮我们的患难,对“已经被称义的人”来说,却带来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又推动我们在信仰中除去渣滓,最终进入更大的盼望和神的荣耀。而之所以这盼望无愧无耻,乃是因为神已经借着圣灵,把祂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因此,张大卫牧师总结:“身在这样浩大的恩典和爱中,我们还能只把患难看成患难本身吗?不,反而能透过患难见到神更宏大的旨意,于是在悲伤中也有真喜乐,心灵里不致动摇的平安也能保守我们。”

综观经文,首先,信耶稣基督而被称义之人不再背负过去罪责,与神和好并得平安,同时盼望神的荣耀。其次,即使人生遇见许多患难,这些患难并不会把我们推向绝望,而是帮我们生出忍耐和老练,让我们更彻底地拥抱盼望。最后,这盼望不至于落空,因为神已经借着圣灵,把祂的爱实实在在地浇灌在我们心里。对此,张大卫牧师强调:“任何患难、任何试炼,都无法将我们推向永远的灭亡。反倒对神儿女来说,这些患难是必然的过程,主把我们带进苦难时,也必安慰、带领我们回转,并为我们开新路。若我们以信心接受,就能在患难中仍然欢喜。”

因此,张大卫牧师在诠释罗马书5章3-5节时,努力挖掘与信徒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真理。对“每天遇到各种问题时,信仰到底给我们什么帮助?”这一问题,他给出了坚定的答案:因信称义的我们已经与神和好,在这关系中,无论遇上什么困难、波折,都必经忍耐与老练,最终会生出更坚固的盼望。而这盼望绝不会让我们蒙羞,因为它不是人自造的幻想,而是圣灵把神的爱浇在我们心里带来的真实体验。

罗马书5章上半段的讯息表明,信徒所走的道路并不是“只注视荣耀,以致万事都似玫瑰色”的甜蜜幻想。我们仍要穿越像旷野般的人生,可能会被囚、被践踏。然而我们心里若确实拥有圣灵所赐、对神之爱的把握,就能在任何景况下享受“超越环境的平安”。因此,我们能在患难中仍然喜乐,也决不会半途退后、羞愧而逃。保罗所言的这福音大能,就是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必须超越理论层面,在真实生命里切实抓住”的核心。

当患难来临时,世人很快就会下结论:“一切都结束了。”但对信徒来说,患难却往往成为“新的跃升起点”。张大卫牧师说,神有时会把祂所爱的子民带往“旷野”,而在那个看似荒凉的地方,却可以更深地经历神的爱与同在,同时将我们内在的不纯之物除去。就在那样被抛弃一般的处境中,我们学会了“唯独倚靠神”。结果是,信心更深、盼望更大,这盼望也绝不至于羞耻。罗马书5章正是贯穿着这样的真理。

张大卫牧师也提醒当代信徒,若要让这段经文不止停留在“教会内部的理想化语言”上,关键是看我们在真实患难中的反应。当遇见患难时,我们是否只会说“为什么偏偏是我遭难?”并停留在埋怨与痛苦中;还是能带着“神在其中自有祂更深的旨意”的信念,坚持忍耐?这就成为实践层面的分水岭。张大卫牧师说:“让我们陷于抱怨、绝望的是世俗逻辑;而信心并不是在绝望中苦苦寻找盼望,而是因着圣灵在内心动工,已然确信地向前。保罗即便在监狱里受苦,也不感到羞耻或放弃。同样,作为信徒,只要牢记‘神的爱已浇灌在我心里’,我们也能驱散恐惧,学会在患难中仍然喜乐。”

因此,张大卫牧师在罗马书5章1-5节的教导非常清晰:
第一,因信称义之人已经脱离罪责,与神和好,因此能享受平安,并在神的恩典中得到真正的安息与向往神荣耀的喜乐。
第二,在这条路上并不会没有患难。基督徒的人生同样要走窄门,如同使徒行传里的教会和保罗本人经历了无数试炼和逼迫。但患难不会摧毁我们,而是催生忍耐与老练,最终结出坚固的盼望。
第三,这盼望之所以决不落空,是因神借着圣灵将祂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我们一点不必羞愧,因为这并非人创造的幻象,而是真真实实的神的应许与同在。
在此背景下,“要在患难中仍能喜乐”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借着圣灵所得的实际能力,对真正有信心的人而言,这是可以体验到的喜乐。

张大卫牧师指出:“当我们在患难时会如何解读这患难,正好显现出我们信仰的现状。”若一遇患难就疑神弃我,说明我们对“被称义”的确信还不足,或还未真正经历圣灵所赐神爱的充满。反之,若我们相信“现今的患难也在神的旨意之中,祂会带来忍耐和老练,使我获得更大的盼望”,并在祷告中坚守,那便是罗马书5章所说的得救之人的生命果子。张大卫牧师称之为“保罗亲身所作的见证,也是初代教会信徒赴死都要走的道路”,并肯定这是我们当今要效法的真门徒之路。

罗马书5章3节以后所示的福音大能,不是仅仅情感上的安慰,而是一种“稳固的真实”,使我们能在任何境况下继续仰望神。既然借着圣灵的力量,我们对神的爱有清楚的把握,苦难与试炼就无法熄灭我们内心的安慰与喜乐。“在患难中也欢欢喜喜”的生活见证,正是这种内在泉源的涌流。张大卫牧师常说:“默想这段经文时,我们也会联想到保罗在罗马书8章问‘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对真正被称义、体验过圣灵内住之人来说,没有任何困境能成为最终的毁灭,反而会带来更坚固的信心和更确定的盼望。”

由此可见,张大卫牧师反复提醒:信徒不可把“已经得救的喜乐”与“在患难里历经的锻炼过程”割裂开来。若我们总想逃避患难,或者在患难临到时信仰根基就摇动,那么罗马书5章3-5节就响亮地发声:“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而这盼望绝不叫我们羞耻。”因为神透过圣灵已把祂的爱浇灌在我们心中。这伟大的爱就是我们获得真喜乐和勇气的根基。抓住这真理的信徒们,就再也不会被患难、惧怕或绝望击溃。我们既被称义,已得到救恩的地位,那么就当欢喜感恩。从这起点出发,经历神如何在患难中炼净我们的信心,引导我们进入更大的盼望。

保罗在罗马书5章所展开的“在患难中也欢欢喜喜”的宣告,唯有在“对神主权与慈爱绝对的信赖”这一前提下才能成立。虽然神的计划、道路远超我们所能测度,但我们相信祂的智慧与良善,因此不必惧怕。我们的信心在患难中生出忍耐,这忍耐又借着试炼生出老练,并最终通向盼望。当这盼望实现时,我们只能向神献上感恩和赞美——因为能与神同得荣耀,并非人可夸口之处,而是完全出于神的恩典。正因我们活在这恩典里,才可宣告:“如今我们与神和好,因此在任何患难中也能欢喜。”这就是圣经所揭示的福音能力。

就这样,张大卫牧师透过罗马书5章3-5节的讲解,把得救者现今的喜乐、未来的盼望,以及当下所遭遇的患难与操练之间的紧密关系,完整地呈现出来。它并非“信耶稣就事事顺遂”的表面化理解,而是“因信称义之人所遇的患难,不再是刑罚,而是成长的器具”的圣经式解读。在这过程中,我们不必灰心,因为圣灵已将神的爱浇注在我们心中。无论世界怎样评价我们,无论眼前风浪多么凶猛,只要我们与神和好并拥有圣灵的内住,就绝不会被摧毁。相反,患难会炼净并坚固我们,最终印证“盼望并不叫我们羞耻”这伟大真理。

罗马书5章3-5节带给我们的讯息是:在患难中喜乐的根据,绝不是单纯的乐观或情感抚慰,而是建立在我们“因信称义”的救恩确据,以及“藉着圣灵所浇灌的神爱”这一绝对信心之上。张大卫牧师将之视为“得救者的特权”,如果有人还无法真实享用这个特权,原因并非福音本身有缺陷,而是我们缺乏信心或对真道的不熟悉。而对真正懂得并接受福音的人来说,任何患难都不再可怕,因我们知道那患难是为预备来日更大的荣耀,也因此我们可以满心欢喜地迎接。张大卫牧师认为,这正是他一直以来解说罗马书5章3-5节的核心要旨。

所以,“在患难中也能欢喜”这一主题,若结合罗马书5章3-5节,我们便能更清晰地看见,这信息远不只是理论,也是信仰实践的向导。正如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的那样,身为因信称义、在神爱中活着的教会与信徒,无论人生何处,都要记住保罗的呼喊:“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神的爱借着所赐给我们的圣灵,浇灌在我们心里。”正因为如此,罗马书5章的救恩论与圣灵论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赐给我们完全的喜乐与无畏。对抓住这宝贵福音的信徒而言,患难最终会成为我们进入神更大荣耀和更深爱里的导向。张大卫牧师不断重申,这也正是罗马书5章本段经文实实在在的见证与福分。

愿我们在患难中,能由衷说出:“我们也欢欢喜喜”,因为神已借圣灵将祂的爱浇在我们心里。

www.davidjang.or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