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的核心与上帝的爱
张大卫牧师在讲道和演讲中反复强调的核心主题,就是“福音”。在他的理解中,福音不仅仅是耶稣基督作为上帝之子降临世上,为了承担人类一切罪恶和苦难而受死,并藉着复活为人类开辟了新生命之路的这一救赎事件本身,更是从人类历史到宇宙层面都被彻底翻转的决定性事件。
对于福音的定义,他常常从《约翰福音》第3章第16节开始:“上帝爱世人,甚至把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这节经文清楚地显示,福音首先宣告的就是“上帝的爱”。张大卫牧师提到这段话时,总是强调:即使我们因罪而与上帝永远隔绝,上帝依然完全出于恩典,把耶稣基督赐给了我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福音面前会欢喜、激动,却也怀着敬畏与谦卑——因为感受到这份上帝之爱的浩大与深沉。
他也常常引用《罗马书》第5章第8节:“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经文表达的重点在于:上帝并不是因为人有什么资格而赐下他的爱,反而是在我们都陷于罪中、无力自救的绝望状态下,仍然毫无条件地把耶稣基督赐给了我们。在这里,张大卫牧师提醒信徒,绝不能把福音只局限于道德榜样或宗教仪式,而应该彻底地把它当作“恩典的事件”来认识。也就是说,福音并非因为人的善行或公义才临到,而是作为“上帝的礼物”赐下,人根本没有任何可夸口之处。
张大卫牧师把福音称为“爱的事件”,并强调“十字架”就是这爱具体彰显之处。爱若只是挂在口头上,便显得空洞,但上帝的爱通过耶稣基督的降卑、受死与复活,成为了“历史事实”。耶稣完全倒空自己,承担了人类一切的罪,并成为赎罪祭的这一事件,是任何人间的爱都无法比拟的、具有绝对“独一性”的爱。对此,他认为这份爱正是福音之“喜讯”的精髓所在。
如果福音就是爱,那么见证这爱的“使命”便成为不可回避的责任。也就是说,那些知道“上帝的儿子降世、为我们死、并战胜死亡复活”这一事实的人,必然会去见证它。张大卫牧师经常举《使徒行传》中门徒和使徒们的见证作为例子:司提反在极度逼迫中,甚至被石头打死之前,依旧传扬耶稣是人类的救主;彼得在五旬节圣灵降临后,当着整个耶路撒冷百姓的面宣讲福音;保罗则不停奔走于外邦之地,为福音作见证,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他们把生命都摆上,只为向世界宣告耶稣才是真正的生命之路。
之所以能够作出这样的见证,是因为他们不止是“在头脑层面”知道福音,而是“在爱中”体验了福音。张大卫牧师将这爱的体验称为“被福音所掳获”。如果福音仅仅停留在“耶稣是谁”的知识性理解,就会沦为法利赛式的认知。真正的福音体验,是在意识到耶稣基督的爱已挽救了自己的罪与绝望,从而使整个人生彻底更新。因此,认识耶稣基督的人自然而然就会成为福音的见证者,并接受将“上帝的爱”传递给世人的使命。
张大卫牧师也强调,这福音对所有人都敞开。无论出身、学识,亦或道德上的资格如何,耶稣基督的十字架都向所有罪人宣告“罪得赦免与新生命”。特别是在《使徒行传》第2章中彼得的讲道场景里所引用的:“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徒2:21),更清晰地说明了福音绝非只属于特定民族或团体。因而,在张大卫牧师的信息中,“上帝的爱”这个共同主题,不仅跨越民族、语言的藩篱,也突破历史与文化的局限,成为那向所有因罪痛苦的人生而来、并且完全出于恩典的实体。
他反复提醒,福音既具“宇宙性”又具“个人性”。从宏观层面看,福音翻转了整个人类的命运;从微观层面看,它又改变了个人的内心和生活方式。当我们接受并相信福音时,它便不再是单纯的概念或教义,而是在我们内心“爆发”的一种新生命的力量。蒙受爱的人必定会流露爱,经历恩典的人也必定会把那恩典分享给世人。因此,张大卫牧师坚称福音乃是世界唯一所需的“盼望”,教会与群体正应该在这坚实的基础上被建立起来。
此外,他提到信奉并跟随福音的人之间应该自然而然地结出“彼此担当重担、彼此相爱”的果子(参《加拉太书》6章2节)。如果福音就是爱,那么传福音之人的团契也一定要充满爱的喜乐与合一。耶稣说过“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福音》16章33节),其中并不是指以武力去征服世界,而是以爱与服事赢得的反差性胜利。因此,教会若紧紧抓住福音,彼此真诚相爱并服事世界,本身就会成为对这个世界强而有力的见证,正如张大卫牧师常常所强调的。
总的来说,张大卫牧师的信息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宣告:“福音的核心在于上帝的儿子为我们降世、为我们死、且因复活完成了对我们的爱。”没有任何哲学理论或伦理教导可以替代这面向所有罪人的宏大爱的故事,这就是福音。而凡站在这福音面前的人,都将在这爱的事件里作出回应,并过上被改变的生命。它之所以充满喜乐与敬畏,正因为这是一份只因“上帝的恩典”而临到的不可思议的爱。
罪与义,以及代赎之路
在“福音是爱”的前提下,张大卫牧师第二个深入探讨的主题便是“罪与义,以及代赎”。既然福音是如此大的爱,为什么人类需要这样的牺牲与拯救?其根基就在于人类自身无法解决的罪之问题。
张大卫牧师认为,唯有先正确认识“罪”,才能完全领悟福音之爱与恩典。贯穿整本《圣经》的罪,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过犯或社会规范的违背。他关注《罗马书》第1章中保罗的宣告——“罪就是不愿意在心里尊崇上帝”。人性本质上背离上帝、想要自己作主的态度根深蒂固,结果使整个世界都被罪的权势所辖制。
紧接着,张大卫牧师把罪的影响形容为“死亡作王”。换言之,人在罪中最终面对的结局就是“死”。这不仅意味着肉体的死亡,更象征着永远的灭亡与隔绝。因此,无论人多么努力行善、遵守律法,都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战胜罪与死的权势,可以说是绝望的处境。律法只能指出何为罪,并让罪显得更加清晰,但并不能完全释放我们脱离罪的捆绑。
正在此时,耶稣基督的“代赎(代贖)”事件便闪耀出来。所谓代赎,意指“有人替你付上该付的代价”。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不可把代赎仅仅用商业概念去理解。旧约中的献祭(尤其《利未记》第16章所记载的赎罪日仪式)里,用牲畜流血来遮盖百姓罪恶的象征,到了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上,变成了“完全实现”的实体。也就是说,人类所犯下的一切不顺服与悖逆,以及因此理应受到的死亡刑罚,都由耶稣承担了。
为更清楚地阐明代赎的概念,张大卫牧师常常引用《罗马书》第5章18-19节:“因一人(亚当)的过犯,众人都成了罪人;照样,因一人(耶稣基督)的顺从,许多人也就被称义得生命了。”这意味着,本来整个人类都被罪的锁链束缚,没有出路,但藉着耶稣基督的顺服与牺牲,一切都被彻底翻转。
张大卫牧师补充说,“代赎的本质就是爱”。若仅从律法视角来理解,我们或许会得到“公义的法官必须对罪犯执行应得的惩罚,因此由某个代赎者替罪犯付出(流血)”这样冷冰冰的交易印象。然而耶稣在十字架上流血的画面并非只是“替我们承受惩罚”的法庭场景,而是上帝给我们的“完全礼物”,耶稣以自愿牺牲的方式向我们呈现的“自我舍弃之爱”。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就更能领悟十字架事件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的原因。
因此,人可以透过接受这代赎之爱、相信福音,而得到“称义”。保罗在《加拉太书》等书信中所强调的“因信称义”原则,正是张大卫牧师所讲之福音逻辑的核心。只要我们领受福音,就不再是“罪人”的身份,而是在上帝面前被宣告为“义人”。这并非因我们自己有任何道德的完美,而是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的罪付清代价的缘故。神学上称之为“义被转嫁(归算)”,在实际生活中也真实地运作着。
张大卫牧师还喜欢引用《希伯来书》中“要往营外去”的说法。在旧约献祭中,那些背负罪的山羊或绵羊,都要被赶到营外,在那里被宰杀。耶稣也同样是在耶路撒冷城门外的各各他山上被钉十字架,从而完成了“赎罪羔羊”的角色。“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去”这句话,其实是在呼唤我们去与耶稣的苦难同在,并效法他的代赎之路。
重点在于,不要只把“代赎”当成一个神学名词或只停留在头脑理解上。张大卫牧师说,代赎是福音的“核心支柱”,我们也要效法耶稣所行的道路。当我们在世上活出福音,就要彼此担当重担,在遭受逼迫与误解时仍然选择以爱服事。这正是把耶稣“代赎之爱”当作我们生活方式的具体实践。我们无法用指责或暴力改变世界,却可以像耶稣那样,通过爱与舍己、甘愿走向“营外”的姿态,来医治这个世界。
张大卫牧师还反复强调,只有当代赎与“复活”结合在一起时,才算真正完成。如果说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是为人类背负罪债的终极付出,那么他的复活则是“连死亡的权势都被粉碎”这一上帝最终宣告。一旦耶稣基督没有从死里复活,代赎的消息就只能算半途而止。然而,正因为复活真实地发生,罪与死的捆绑已被彻底打破,并且赐予我们新生命的救恩能力得以彰显。若说代赎意味着罪被赦免,那么复活便标志着“得到赦免的人”要进入“永生”的完全应许。
总的来说,张大卫牧师提出的“罪与义,以及代赎之路”构成福音的骨架:人因罪而陷入无法自救之境地,律法也无能为力;然而耶稣基督以代赎性牺牲与复活,使我们得以脱离罪的轭,并得称为义。经历过这称义之人,自然也会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活法,学会彼此担当重担,甘心出到“营外”,即使在苦难中也以爱与顺服为生命准则。这样一条以“十字架”为标志的道路,看似悖谬,却正是彰显真正救恩的大能。
作为宇宙性事件的救恩与复活
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第三个主题,是“福音不仅涉及个人属灵体验或教会的敬虔生活,而更是一个影响宇宙的事件”。耶稣基督的降生、十字架与复活,虽在特定时空的历史中发生,却同时影响到整个宇宙和人类历史所有层面,是一次决定性的转折。
他常常举《罗马书》第5章为例,指出:正如亚当一人带来罪蔓延至全人类,耶稣基督一人也使所有人获得“罪得赦免、被称义”的道路。这意味着基督的救赎工程中,蕴含着使全人类命运被彻底翻转的宇宙性内涵。如果我们仅把福音理解为“个人得救经历”或“某种神秘事件”,就会缩小它的宏大格局。
为更加清晰地展现这个宇宙性视角,张大卫牧师常把旧约先知书与福音书中耶稣骑驴荣进耶路撒冷的场景联系起来解读。《但以理书》第7章中预言“乘云而来的仁子”,象征以色列人所盼望的末世君王——审判并统治全地的绝对主权者。可是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时,却如《撒迦利亚书》第9章第9节所预言,骑着驴、以谦卑的姿态而来。这正是将“全能王”与“与子民同甘共苦的谦卑王”这两种形象奇妙地结合与应验。
张大卫牧师把这称为“上帝的显现方式”。世上的权势者常以战车或骏马、宛若凯旋将军般隆重进城,夸示权势与力量;而作为上帝儿子的耶稣,却选择最低微、最卑贱的样式进城。在世人眼中也许愚拙软弱,但正如《哥林多前书》第1章所言,上帝的方式往往超出人的常规思维,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爱与拯救,所以十字架反而成为了荣耀的标志。
接下来,耶稣钉十字架的景象更是与当时众人的期望大相径庭,看起来极度悲惨。就罗马人而言,十字架刑罚是给罪大恶极者的“极度羞辱”之刑;对犹太人来说,“挂在木头上的人是被咒诅的”(参《申命记》21章23节),绝不可能是弥赛亚的命运。然而,张大卫牧师借此结合《以赛亚书》第53章关于“受苦的仆人”的预言来解释:耶稣的死并非失败或被咒诅,而是为了背负世人罪孽而受苦的“救赎性胜利”。上帝的全知全能往往打破人类常识,而其终极目标在于“爱与拯救”,所以十字架在这一意义上反而显出了荣美。
张大卫牧师尤其聚焦于“复活”。若耶稣只是在十字架上死去,一切就结束了,那么要说这是“宇宙性事件”未免势单力薄。然而,耶稣在第三天战胜死亡、复活了。四福音书一致记载了这复活事件,门徒因此从惧怕变得刚强,从灰心变为炽烈的见证者。这正是打破“死亡”这宇宙性且普遍性桎梏的决定性证据。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如今却被终结,开启了永生之门,所以其影响超越个人,甚至影响整个宇宙。
张大卫牧师时常提到“圣周”(Holy Week),并解释在耶稣最后的一周里,历史与宇宙都被浓缩在其中。从棕树主日进耶路撒冷开始,到最后的晚餐、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十字架的刑罚,再到复活,整个过程构成了上帝翻转人类与历史命运的救赎大剧。尤其在客西马尼园中,耶稣“汗如血滴”地祷告这一幕,体现出他是主动选择背负十字架之路的君王。他并非一个被动被捕的牺牲品,而是为担当人类罪孽、击碎死亡而进行的王者加冕礼前的重大属灵争战。
因此,张大卫牧师坚称,耶稣的死与复活绝不是一场小规模或局部性的事件,而是穿透所有时代与空间的“宇宙性结晶”。当我们领悟此点,信仰就不仅停留在教会礼仪的参加,还会在我们整个生命中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就算我们在世上经历种种痛苦与挫败,也能因耶稣已经在十字架上担当了这些,并最终以复活得胜,所以我们就不会陷于绝望,而是拥有永不动摇的盼望。
张大卫牧师渴望把这“宇宙性救恩事件”转化为每个人生命的“实际体验”。他在事工与教育中不遗余力地强调:如果我们只是在口头上说“福音能改变世界”,却未能在教会与信徒的日常生活中看见果效,那么再宏伟的主张也只停留在教义与理念上。然而,一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信守并实践耶稣的道路,用爱和服事见证“复活的大能”,那么在教会、在社会,就会真实地出现“上帝掌权”的奇迹。
此外,《启示录》第21章所预言的“新天新地”,是复活最终的结局与目标。张大卫牧师解释,这不仅仅是人死后才去的天国,而是藉着耶稣基督的复活已经开始的永生国度。通过对基督的信靠,我们在现今世界也能活在这“复活的新生命”里,并且终有一天,当耶稣再临,这个国度将全面完成。换言之,复活同时蕴含“已经实现”与“尚未完全”之间的张力。
从圣周到复活节,教会传统一直以“十字架与复活”为核心主题。张大卫牧师在详尽阐释耶稣走向十字架那条苦难与羞辱之路的同时,也强调那条路其实直通“荣耀与胜利”的道路。耶稣作为无罪的义者,却以“罪人的身份”被钉在十字架上,是为了担当世人的罪;然而就在那死之地,却爆发了面向全宇宙的爱与救恩。凡相信并接受的人,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必与耶稣一同经历复活的生命。
此外,他也指出,教会若作为“基督的身体”,就应该成为把“复活生命”带到世界的群体。也就是说,教会应当在穷乏人中实行怜悯和分享,勇敢抵挡不公正的权力或世俗潮流,并以相互服事与相爱,彰显世人所不知的真正和解与和平。这是跟随复活主的教会自然会结出的果子,张大卫牧师屡次加以呼吁。
总之,“作为宇宙性事件的救恩与复活”在张大卫牧师的信息中开拓了最宏大的视野:人不但从罪与死中因耶稣的代赎与称义而得自由与喜乐,更重要的是,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与复活中翻转了整个人类和历史的秩序。张大卫牧师多次提及这一点,提醒信徒切莫把福音简化成一种“宗教教义”或“敬虔知识”,而要视之为人类与全宇宙共同参与的宏伟大剧。而此大剧的核心,就是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中展现的“反差性爱的力量”。这是任何世间神话或故事都无法容纳的真生命与真理,并且为所有相信的人带来永远的盼望。
总结而言,若以三大支柱来概括张大卫牧师对于福音的讲解,就可以归纳为:“上帝的爱”、“代赎之路”、“宇宙性救恩”。这三者彼此密不可分,并且彼此融合,引领我们进入耶稣基督的真救恩。因此,当我们在圣诞节欢庆主的降生,在受难周默想主的十字架,在复活节赞美主的得胜时,都要再次确认:这一切其实是一出完整的救恩故事。它贯穿整个宇宙与历史,也同样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它让我们看见上帝何等宏伟而奇妙的拯救计划。
正因为如此,福音使我们即便在面临罪和人性软弱时,也可以更多地经历上帝不离不弃的慈爱,并且学习去效法这爱,形成一个彼此服事、走向世界的教会团体。代赎不再只是司法式的概念,而是我们得着“上帝儿女”崭新身份,并享受真正自由与喜乐的礼物。宇宙性救恩与复活则不仅帮助个人解决罪的问题,也宣告整个世界都在上帝永恒的计划之下。所有属于基督的人,现已活在“新纪元”里,并且展望那将要彻底完成的未来国度。
当这所有洞见融汇于一处,我们就能领会,张大卫牧师所传讲的福音信息,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能够翻转生命的“活的真道”。人类历史和宇宙之所以需要福音,是因为我们无法靠自己拯救自己。唯有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的降临、受死与复活,打开了战胜罪与死的唯一道路,并赐予那行走其上的所有人永生与得胜。这正是张大卫牧师一再宣告的福音核心,也是对所有人的最大邀请与礼物。